ISSN 2097-6046(网络)
ISSN 2096-7446(印刷)
CN 10-1655/R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

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上一期   
论著
以两种谵妄预测模型为导向的ICU患者谵妄分级管理方案研究
叶向红, 袁梦湄, 陈新美, 潘利飞, 庄敏玲
2025 (2):  133-138.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1052KB) ( )  

目的 构建以两种谵妄预测模型为导向的ICU患者谵妄分级管理方案,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以两种谵妄预测模型为导向的ICU患者谵妄分级管理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3年12月—2024年2月入院的169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按照所构建的管理方案进行干预,将2023年9月—11月入院的1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谵妄发生率。结果 共16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有效问卷回收分别分为100%、93.7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2轮专家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51、0.193(P<0.01)。最终构建的方案包括10个一级条目,31个二级条目,34个三级条目。应用结果显示,试验组谵妄发生率(12.42%)低于对照组(2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以两种谵妄预测模型为导向的ICU患者谵妄分级管理方案为多学科合作规范管理ICU患者谵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可降低ICU患者谵妄发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U患者亚谵妄护理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研究
李晓静, 张晓旭, 王飞, 刘晓晓, 孟宪珍, 尚文华
2025 (2):  139-145.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1121KB) ( )  

目的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ICU患者亚谵妄护理方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ICU患者亚谵妄护理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5月于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8例清醒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最佳证据的亚谵妄护理方案;将2022年8月—12月收治的61例清醒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和亚谵妄发生率、ICU住院时长及出科时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亚谵妄发生率为16.07%,对照组为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谵妄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CU住院时长为(6.02±4.00) d,对照组为(6.44±4.4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ICU时认知功能评分为(9.09±0.67)分,对照组为(8.3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的ICU患者亚谵妄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患者谵妄和亚谵妄的发生率、改善其认知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护理评估指标的构建及适用性分析
熊新娟, 皮红英
2025 (2):  146-152.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1194KB) ( )  

目的 建立一个结构化的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护理评估指标,为急诊护士及烧伤科护士提供伤情评估依据。方法 基于紧急护理评估框架,运用文献研究法确定初步的评估指标条目池,以邮件方式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专家函询结果。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2。2轮函询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63和0.016;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97和0.717(P<0.05),表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形成了包含7项一级指标、34项二级指标和52项三级指标的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护理评估指标。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指标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可靠性及可行性,对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护理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醒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辅助治疗体验的质性研究
夏桦, 潘向滢, 金佳家, 陈臣侃, 赵雪红
2025 (2):  153-157.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862KB) ( )  

目的 描述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体验,为制订干预方案,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9月—2023年8月选取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清醒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13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 将在清醒状态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的体验提炼为3个主题:对清醒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持积极认知、治疗带来消极体验、自我正向引导。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在清醒状态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的相关体验,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方案,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相关问题,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肺脑复苏护理专题
短视频科普对公众心肺复苏施救意愿影响的质性研究
王雪晴, 隋春雨, 周笑, 王毅欣
2025 (2):  158-16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1070KB) ( )  

目的 深入了解短视频科普对公众心肺复苏施救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未来进行精准的短视频科普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6位短视频用户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设计访谈提纲对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结束后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并提炼资料。结果 短视频科普对公众心肺复苏施救意愿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2个主题和6个亚主题:视频质量是影响施救意愿的核心因素(视频开始的悬念及有趣性是激发施救意愿的必要前提,视频的可操作性是提升施救意愿的自我效能来源,视频节奏快慢是影响用户学习技能及增强施救意愿的重要因素,视频中相关法律知识是减轻施救者顾虑并提高施救意愿的可靠途径),信源质量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外围因素(平台渗透率影响视频的传播范围和用户接受程度,对施救意愿发挥促进作用;来源可信度影响用户的情绪和认知反应,对施救意愿产生瞬时效应)。结论 积极拓展信息化科普教育研究范畴,助力新媒体时代心肺复苏健康教育行动;短视频应侧重核心因素与外围因素,提升内容质量,将有效提升公众参与意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完全性气管环患儿行体外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
周军, 李帅妮, 蒋伟红, 诸纪华
2025 (2):  164-167.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838KB) ( )  

总结1例先天性完全性气管环患儿因气管畸形窒息并心搏骤停行体外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儿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困难、继发心搏骤停等危急情况,采取组建多学科团队,维持高效心肺复苏,快速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及时行头部亚低温治疗,以及做好气道廓清护理等措施。经积极抢救,患儿于7 d后转回普通病房,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动应用程序在院外心搏骤停第一目击者急救中的应用进展
童青青, 冯永贵, 高绘明, 李涛, 周满红, 胡汝均
2025 (2):  168-172.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913KB) ( )  

第一目击者急救是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环节。移动应用程序在院外心搏骤停中的潜在作用备受关注,但国内关于其在院外心搏骤停第一目击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鲜见报道。本文综述了移动应用程序在院外心搏骤停中的发展历程,在第一目击者急救中的应用现状、效果评价、应用困境及建议,为国内急救网络平台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体温管理在心搏骤停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李鑫, 黎张双子, 崔安妮, 徐傲然, 韩亚贤
2025 (2):  173-180.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1139KB) ( )  

目的 对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在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中应用系统评价再评价,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CINAHL数据库,纳入评估TTM在CA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1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通过计算修正覆盖面积评估原始研究重叠程度,分别通过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GRADE证据分级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报告和证据质量,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式对结果进行呈现。结果 共纳入2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CCA为10.32%,原始研究高度重叠。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高质量文献2篇、中等质量2篇、低质量8篇、极低质量11篇;PRISMA 2020评价结果显示,12篇报告相对完全,11篇报告有一定缺陷;GRADE评价结果显示,55个证据体中等质量8个、低质量25个、极低质量22个。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TTM在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对CA患者具有潜在益处,但对成本效益、住院时间等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结论 TTM在改善CA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降低其病死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潜在益处,但目前最佳体温等尚未明确,且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质量有待提高。未来学者应着眼于探讨个性化治疗策略,并提高临床护士对TTM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确保TTM治疗效果,改善CA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钟莉, 张可, 贺志宇, 陈灿, 王志敏, 彭艳红
2025 (2):  181-187.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1016KB) ( )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49 0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2 h发生率为61%(95%CI:53%~69%),院前延迟3 h发生率为58%(95%CI:43%~72%),院前延迟6 h发生率为40%(95%CI:30%~50%)。院前延迟影响因素如下。社会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1.50),年龄≥60岁(OR=1.58),男性(OR=0.68),独居(OR=2.40),居住地农村(OR=2.24);疾病相关因素:糖尿病史(OR=1.54),非典型症状(OR=1.42),冠心病史(OR=1.72);其他因素:入院方式为急救医疗服务(OR=0.49),白天发病(OR=0.62),症状未归因于心脏(OR=4.9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较高,影响因素涵盖社会人口学、疾病相关因素等多个方面,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院前延迟与各项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症护理研究
虚拟云结算联合无陪护诊疗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王钰炜, 刘亚洁, 高彬炳, 方珏, 王萍, 丁建波, 张涛, 袁咏梅, 李吉辉, 王飒
2025 (2):  188-19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1094KB) ( )  

目的 探讨虚拟云结算联合无陪护诊疗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抢救室自2021年1月起实施跨学科多部门合作创立的诊疗模式,并进行持续优化。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36 551例患者的诊疗数据,按照诊疗模式的不同阶段分组比较:传统期(2020年,n=6 931)、新模式探索期(2021年,n=8 501)、新模式完善期(2022年,n=10 095)及新模式稳定期(2023年,n=11 024)。对各组间抢救室停留时间、血化验送检时间、用药等候时间、CT等候时间、缴费结算总次数及欠款总例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时期之间抢救室停留时间、血化验送检时间、用药等候时间、CT等候时间及缴费结算总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欠款总例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98)。结论 该诊疗模式的创建对提高急诊抢救室患者精细化护理管理、改善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士直觉评估患者病情恶化量表汉化及在急诊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
马世林, 郑栋莲, 保金涛, 吉双对, 黄豆豆, 米光丽
2025 (2):  194-200.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1037KB) ( )  

目的 汉化护士直觉评估患者病情恶化量表(Nurse Intuition Patient Deterioration Scale,NIPDS)并检验其信效度,验证该量表在急诊患者病情恶化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Brislin翻译模型对NIPDS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化调试。2023年12月2日—2024年1月31日便利选取232例急诊科入院患者,值班护士直觉评估患者病情恶化时进行NIPDS登记,评价量表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NIPDS为单维度量表,共9个条目。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1,折半信度为0.848;量表内容效度为0.920,条目内容效度为0.840~1.0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05%,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为0.544~0.790,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656~0.850,P<0.001),截断值为6分,约登指数为0.483,敏感度为0.622,特异度为0.861,量表效度良好。Rasch模型分析显示,条目信度和样本信度分别为0.98和0.77,条目难度载荷范围为-2.534~1.439,条目难度适宜。结论 中文版NIPD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有效且准确的工具,可以作为现有预警系统的辅助补充,帮助护士对急诊患者病情恶化做出早期判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护理研究
肝糖原累积病合并脓毒症伴冷凝集现象患者的护理
潘银芝, 杨旻斐
2025 (2):  201-20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523KB) ( )  

总结1例肝糖原累积病合并脓毒症伴冷凝集现象患者的护理体会。肝糖原累积病是罕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热、感染等因素易诱发急性代谢危象,且患者伴冷凝集现象,其治疗及护理均较为复杂,护理要点包括血糖及营养管理、纠正酸中毒、控制感染、基于循证的目标体温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经过8 d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按计划复诊,状态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极后区综合征并发呼吸抑制患者的护理
王海燕, 董梦, 祁学峰, 蒋小青, 李婷
2025 (2):  204-206.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533KB) ( )  

报告1例罕见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极后区综合征并发呼吸抑制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该患者中枢性呼吸抑制、顽固性呃逆呕吐、营养失调、电解质紊乱、焦虑失眠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症状管理,包括呼吸抑制的早期发现和机械通气、顽固性呃逆呕吐的对症护理、焦虑与失眠护理,以及大剂量皮质激素的用药护理。患者住院第16天转出ICU,第36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弥漫性颈部动静脉畸形累及气道致拔管困难患者的护理
杨静, 刘欢, 杜爱平, 尹万红, 田永明
2025 (2):  207-209.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529KB) ( )  

总结1例前纵隔肿瘤术后并发复杂弥漫性颈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病灶位于气道内、出血风险大、带机时间无法预估、身体和心理并发症等问题,多学科合作采取预防气道出血、栓塞剂使用后并发症监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心理治疗等措施,患者带机103 d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第5天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实践
陈霞, 黄翱黎, 朱旭菁, 胡敏, 杨巧珍, 冯洁惠
2025 (2):  210-21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673KB) ( )  

目的 对8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制订并实施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围手术期循证护理方案。方法 在多学科协作基础上,针对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和难点问题,计算机检索相关指南、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对证据进行评价和整合后,将其应用于8例终末期心力衰竭行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术患者。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专家共识6篇、指南1篇、队列研究1篇;结合患者实际临床问题及多学科团队建议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包括目标导向性循环管理、动态化抗凝管理、肠梗阻并发症预警、传动系统感染管理、器械报警管理。经过35~68 d的治疗及康复,患者各项功能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针对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患者,运用循证方法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与安全
医务人员对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质量评价的质性研究
陶倩, 高明榕, 白利平, 陈少珍, 成守珍
2025 (2):  214-218.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969KB) ( )  

目的 了解ICU医务人员对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质量评价的认知,为构建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2月—6月对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6名ICU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 提炼出与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质量评价相关的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结构质量评价相关主题(充足的资源支持、优良的专业素质、科学有效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过程质量评价相关主题(落实动态护理评估、规范执行护理操作、及时有效处理相关风险、团队成员配合良好)与结果质量评价相关主题(多维连续监测相关数据、密切关注患者安全)。结论 基于医务人员视角提取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质量评价相关主题可为进一步构建相关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士职业发展
患者安全事件中ICU护士作为第二受害者创伤复苏路径的扎根理论研究
曹娜, 解硕, 鲁美苏, 尚丽丽, 张路遥
2025 (2):  219-225.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1059KB) ( )  

目的 探讨经历患者安全事件的ICU护士第二受害者的创伤复苏路径,为构建支持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近3年经历患者安全事件的23名ICU护士进行深度访谈。运用Strauss和Corbin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及模型构建。结果 经历患者安全事件的ICU护士创伤复苏路径包括事故响应期(权衡、应对行为)、应激期(压力源、心理体验、生理症状、行为体验)、调适期(支持需求、自我修复、职业认知、组织安全氛围)、回归期(消极生存、积极生长、影响持续时间)4个阶段,创伤复苏模型揭示了第二受害者成长的过程及机制。结论 ICU护士第二受害者创伤恢复过程具有相对阶段性,组织安全氛围、组织支持是护士从应激期向调适期转变的外在重要推动力,职业认知、自我修复力是催生回归成长的内在因素。护理管理者应结合创伤复苏路径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ICU护士第二受害者积极成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证据综合研究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Ⅰ期运动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叶晶, 赵丽华, 郑一梅, 杨蕾
2025 (2):  226-232.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1902KB) ( )  

目的 评价Ⅰ期运动康复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并筛选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0月3日关于Ⅰ期运动康复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提取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6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Ⅰ期运动康复可改善ADHF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MD=56.80,95%CI(20.82,92.78),P<0.01]、机体功能[MD=1.25,95%CI(0.61,1.89),P<0.01],减少患者全因再住院率[OR=0.49,95%CI(0.26,0.91),P=0.03],提升生活质量[MD=-15.74,95%CI(-20.03,-11.44),P<0.01]。但两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MD=-74.36,95%CI(-248.60,99.87),P=0.40]、3个月再住院率[OR=0.48,95%CI(0.16,1.50),P=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Ⅰ期运动康复有助于改善AD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对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简易机体功能评分均有效,且具有安全性。但对于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和3个月再住院率仅有改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大样本和高质量研究来评估其个体反应及长期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氧疗方式的最佳证据总结及流程图构建
贾东珲, 周红芳, 兰旭红, 韩晓萌, 王倩, 王恒阳, 张莹, 杨暐, 张志刚
2025 (2):  233-239.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1163KB) ( )  

目的 系统汇总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氧疗方式的相关证据,根据最佳证据构建氧疗方式流程图,为临床医护人员氧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指南网站及数据库中关于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氧疗方式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12日,根据相应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并提取、整合证据。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5篇、证据总结1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从基本原则、应用指征、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等4个方面汇总了24条最佳证据,并构建了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氧疗方式流程图。结论 该研究总结了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氧疗方式的最佳证据并构建了氧疗流程图,可为临床规范化选择拔管后氧疗方式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护士主导的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管理方案的范围综述
唐佳迎, 郭芝廷, 黄晓霞, 封秀琴
2025 (2):  240-246.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970KB) ( )  

目的 系统分析护士主导的气管插管拔管后吞咽障碍管理方案,为急危重症患者拔管后吞咽困难的预防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规范,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31日,筛选拔管后吞咽困难管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综述分析。结果 共纳入22篇研究,其中2篇文献内容涉及拔管后吞咽障碍评估与干预两个方面;14篇文献内容仅涉及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6篇文献内容仅涉及拔管后吞咽障碍的预防与干预;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3%~54.2%;评估时机多从拔管后2~24 h开始,使用工具包括功能性口服摄入量表、重复性唾液吞咽测试等。部分研究联合多种工具筛查,阳性患者在24 h后接受1~2次复评,再转诊康复科或语言治疗师。预防及干预方法包括口腔运动、代偿策略、呼吸机力量训练、健康教育和冷喷雾治疗,干预多从拔管后24 h开始持续至少10 d或至出院。结论 护士主导的吞咽障碍管理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能缩短经口进食等待时间、降低吸入性肺炎风险,并能弥补重症监护单元语言治疗师资源不足。然而,目前缺乏标准的评估与干预方案,评估时机、评估工具及干预方案存在异质性,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构建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养评估与管理在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何晓娣, 孔敏坚, 王伊钶, 陈媛儿, 兰美娟
2025 (2):  247-251.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767KB) ( )  

原位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金标准,但供体稀缺限制了其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成为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大多数LVAD植入患者由于疾病进展而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该文就LVAD植入患者营养不良原因、营养评估意义和内容、营养评估工具和全程营养管理进行综述,旨在帮助医护人员为LVAD植入患者进行早期营养评估和全程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后患者发生阿片类药物诱导呼吸抑制的评估及预防研究进展
徐小英, 叶素娟, 吴秋杭, 乔文博, 高春华
2025 (2):  252-256.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752KB) ( )  

术后患者阿片类药物诱导呼吸抑制是指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呼吸频率减慢、通气量减小、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嗜睡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呼吸抑制并进行积极干预是临床护理工作重点。该文对阿片类药物诱导术后呼吸抑制的评估和预防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国情,总结护士在系统评估、动态监测、个性化报警设置、术前严密筛查、严格把握转出标准、标准化院内转运、注重护患合作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为早期预警和预见性干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