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2097-6046(网络)
ISSN 2096-7446(印刷)
CN 10-1655/R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10 上一期   
    论著
    早期活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研究
    王雪琴, 吕颖, 赵庆华, 张川林, 米洁
    2025 (9):  1029-1035.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1
    摘要 ( )   HTML ( )   PDF(1036KB) ( )  

    目的 探讨以跨专业协作团队发展理论为框架的早期活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2月在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试验组54例、对照组56例。试验组实施基于跨专业协作团队发展理论的早期活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早期活动方案,比较干预前后多学科团队成员协作水平、患者早期活动开展率、ICU期间累计活动时长、不良事件发生率、首次主动活动时间、离床活动率、机械通气时间的组间差异。 结果 试验组多学科成员团队协作水平提高,实施后和实施前分别为(3.72±0.50)分和(3.32±0.71)分(P<0.01);试验组患者早期活动开展率提高,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21%和35.22%(P<0.05);试验组患者离床活动率提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和7.1%(P<0.01)。患者ICU住院期间的累计活动时长增加(P<0.05),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两组患者活动期间均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首次主动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跨专业协作团队发展理论的早期活动多学科协作模式可提升多学科团队成员的协作水平,促进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的开展,提升活动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防ICU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非计划下机管理方案的构建及适用性分析
    彭莉, 徐翠荣, 冯波, 姚媛媛, 邢星敏, 俞琳
    2025 (9):  1036-1041.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2
    摘要 ( )   HTML ( )   PDF(1354KB) ( )  

    目的 构建ICU患者行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with 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CRRT)非计划下机的预防管理方案,为降低非计划下机发生率、提升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并基于故障树理论构建ICU患者RCA-CRRT非计划下机预防管理方案初稿,编制专家函询问卷,应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结合变异系数、重要性赋值及专家意见对各条目内容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方案。 结果 共遴选20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3和0.958,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24和0.229(P<0.05)。最终形成的ICU患者RCA-CRRT非计划下机预防管理方案包括5个一级条目,包括患者个体层面、CRRT治疗层面、导管功能层面、质量控制层面、仪器设备层面;15个二级条目以及60个三级条目。 结论 该方案从5个层面出发,能够为RCA-CRRT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体外循环滤器使用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治疗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叶洪敏, 甘秀妮, 高燕, 张欢, 周雯, 李冬雪
    2025 (9):  1042-1049.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3
    摘要 ( )   HTML ( )   PDF(1450KB) ( )  

    目的 构建及验证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预测模型,并与Caprini评分表比较预测性能。 方法 建模组回顾性选取2008年—2019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中的脑出血患者,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危险因素,构建并评价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抽样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验证组回顾性选取2016年—2024年中国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外部验证,并与Caprini评分表比较。 结果 ICU入住时长(OR=1.064)、淋巴细胞绝对计数(OR=0.711)及BMI(OR=1.932)是脑出血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67,灵敏度为0.718,特异度为0.68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3.075,P=0.930。验证组模型的AUC为0.785,Caprini评分表的AUC为0.608。 结论 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脑出血患者中的VTE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护理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挑战及对策
    李继红, 王爽
    2025 (9):  1050-1054.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4
    摘要 ( )   HTML ( )   PDF(884KB) ( )  

    该文系统剖析了医疗机构护理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现存的六大核心挑战:护理研究者伦理意识薄弱、项目设计伦理考量缺失、研究参与者权益保护不足、隐私保护机制不完善、利益冲突识别能力欠缺及新兴技术伦理边界模糊;提出“四维提升”策略,构建“护理管理—科研管理—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伦理委员会”四方联动机制,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和过程监管。通过以上实践策略,有望提升护理伦理审查效率,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伦理管理体系,为形成“护理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操作指引”提供循证依据,提升护理科研伦理水平,完善我国护理科研伦理治理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急救管理专题
    急性开放性创面数字化管理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潘银芝, 姚晓月, 杨旻斐, 陈芳, 陈彬, 郑成, 张勇
    2025 (9):  1055-1060.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5
    摘要 ( )   HTML ( )   PDF(1070KB) ( )  

    目的 构建急性开放性创面数字化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焦点小组访谈和专家会议论证,构建急性开放性创面数字化管理方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2024年6月—12月收治的131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急性开放性创面数字化管理方案;2023年6月—12月收治的1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急性开放性创面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救治期间创面暴露次数、创面出血量、疼痛评分、医生满意度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脱落。试验组疼痛评分、创面暴露次数、创面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生创面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急性开放性创面数字化管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实施该方案能减少急诊创面暴露次数和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效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王伶俐, 刘小琴, 陈天喜, 赵旭东, 冒飒娴, 薛施霞, 姜慧
    2025 (9):  1061-1066.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6
    摘要 ( )   HTML ( )   PDF(1031KB) ( )  

    目的 构建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效质量评价指标并评价效果。方法 以三维质量评价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检索、小组讨论、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效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2024年6月—8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试验组,3月—5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遵循既定的抢救流程进行护理,试验组根据评价指标制订检查表进行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护士指标执行情况。 结果 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40项三级指标。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6.67%、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00、0.84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84、0.321,第2轮函询中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01~0.21。评价指标应用后,患者血型和血常规10 min送检达标率、30 min完成输血达标率以及30 min完成CT达标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护士对患者初次疼痛评估及体温监测的完成情况改善(P<0.05),但多数指标在后续的动态评估中并未持续展现出显著的改善趋势。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指标科学可靠、内容全面,可为落实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标准化、细节化护理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祖路比亚·阿布都, 李婷, 孙丽冰, 陈慧娟
    2025 (9):  1067-107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7
    摘要 ( )   HTML ( )   PDF(1347KB) ( )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2023年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425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并通过R软件构建可视化列线图,应用Bootstrap法对模型性能进行内部验证和调整。 结果 多发伤患者DVT发生率为26.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骨盆髋臼骨折、合并下肢骨折、输血、24~48 h纤维蛋白降解产物>5 μg/ml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AUC为0.777,Brier评分为0.049,灵敏度为0.728,特异度为0.704。验证集中预测DVT的AUC为0.749,Brier评分为0.070,灵敏度为0.553,特异度为0.826。 结论 该研究提供了多发伤患者DVT风险预测工具,指标可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提取,可为早期筛查多发伤DVT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诊老年创伤患者分诊标准研究的范围综述
    杨云利, 张晓峰, 刘亚楠, 王华荣
    2025 (9):  1074-1081.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8
    摘要 ( )   HTML ( )   PDF(1132KB) ( )  

    目的 对急诊老年创伤患者分诊标准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归纳分析分诊标准内容、准确性和相关临床结局。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1月30日。筛选老年创伤患者分诊标准相关文献,提取汇总分诊标准内容、准确性、临床结局等资料。 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老年创伤患者分诊标准内容包含生理指标、损伤机制和解剖学指标,并对相应的成人标准进行了修改。8项研究提高收缩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阈值;3项研究对损伤机制和解剖学指标进行修改;2项研究分别增加抗凝/抗血小板使用和≥2个合并症。分诊标准敏感性为23.5%~93%,特异性为41.5%~95.7%。没有研究评估分诊标准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论 既有老年创伤分诊标准内容差异较大,准确性有待提高,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有待验证。未来应开发更精确的老年创伤分诊标准,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优化老年创伤患者救治策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的范围综述
    金丁萍, 王飒, 王钰炜, 封秀琴, 许书荣, 闫丹萍
    2025 (9):  1082-1088.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09
    摘要 ( )   HTML ( )   PDF(1094KB) ( )  

    目的 对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监测工具、监测频率与体温管理策略进行范围综述,为优化创伤患者体温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以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2020版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2024年12月27日。对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体温监测工具、监测频率与体温管理方案进行归纳。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包括创伤程度、潮湿衣物覆盖、室外温度以及患者体位,耳温测量是提及最多的监测方式,测量频率波动在持续测量至每2 h测量,复温方式分为体外、体内复温。 结论 创伤患者体温的监测工具、监测频率与管理方案繁多,未来的研究应在多中心、大样本背景下明确不同创伤机制患者的体温最佳监测工具、频率与管理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批量危重烧伤患者院内二次检伤分诊管理的研究进展
    赵佳义, 王淑君, 祝红娟
    2025 (9):  1089-109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0
    摘要 ( )   HTML ( )   PDF(894KB) ( )  

    二次检伤分诊是批量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关键环节。高效的二次检伤分诊,可在批量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最大程度上挽救生命、改善预后,保障医疗系统平稳运行。该文从批量危重烧伤患者二次检伤分诊的概述、专科主导的多学科协同二次检伤分诊模式、基于病死率及预后风险的伤情评估及多元理论框架驱动的二次检伤分诊决策4个方面进行综述。未来应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临床实践的标准化救治规范与指南体系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护理研究
    极重度肥胖伴肺栓塞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护理
    肖倩云, 黄晓霞, 周鑫滢, 叶欢, 周丽萍
    2025 (9):  1094-1096.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1
    摘要 ( )   HTML ( )   PDF(535KB) ( )  

    总结1例极重度肥胖肺栓塞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护理体会。针对患者极重度肥胖、病情进展迅速、气管插管拔管困难等问题,采取建立多学科小组、积极治疗原发病、渐进式抗阻训练、实施个性化营养方案、延续性心理护理等措施。患者在第18天拔除气管插管,减重30 kg,营养状况良好,活动耐力好转,入院第31天康复出院。随访2个月,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膜透析患者胸腹瘘的早期识别及围手术期护理
    孙淼娟, 何佩佩, 项世龙, 胡丽君
    2025 (9):  1097-1099.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2
    摘要 ( )   HTML ( )   PDF(501KB) ( )  

    总结15例腹膜透析合并胸腹瘘行膈肌修补术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围手术期护理经验。针对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胸腹瘘易被忽视,术后护理不当易出现复发、肺不张等问题,采取术前胸腹瘘的精准分层管理与早期识别、多学科协作制订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术后实施小剂量渐进式递增透析方案、胸腔闭式引流与七步运动功能锻炼协同的肺康复等护理措施。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15例均康复出院,随访3~48个月,均未再次发生胸腹瘘,规律行腹膜透析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吸附的护理
    郭京, 靳瑾, 王欣然
    2025 (9):  1100-1102.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3
    摘要 ( )   HTML ( )   PDF(513KB) ( )  

    总结1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吸附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医护一体化,确保联合治疗顺利实施;血浆置换序贯血浆吸附的实施与监护,血浆置换期间预防破膜,有效连接确保序贯血浆吸附的实施;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在减少血脂回弹的同时预防低血压发生,严格进行容量管理,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经过14 d的治疗护理,患者顺利出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致短肠综合征患儿行小肠移植的术后护理
    李力, 王晓安, 吴轲, 张志泉, 吴丽芬
    2025 (9):  1103-1105.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4
    摘要 ( )   HTML ( )   PDF(551KB) ( )  

    总结1例肠系膜巨大淋巴管瘤致短肠综合征患儿行小肠移植的术后护理体会。术后在早期稳定灌注、防范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感染防控、急性排斥反应监测、移植肠造口管理及营养支持等核心难点,护理团队实施了“三重屏障”感染防控措施、“三定一监”抗排斥用药管理、个体化儿童造口护理及阶梯式营养支持方案,通过“五位一体”整合式干预策略,预防儿童ICU后综合征。患儿术后第28天顺利转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随访5个月,患儿体重增长25%,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与安全
    预防性接触隔离集束化措施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效果的研究
    袁翠, 肖艳艳, 陈凯笙, 王芳, 王轶, 胡美华, 姚希, 王东信, 李双玲
    2025 (9):  1106-1111.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5
    摘要 ( )   HTML ( )   PDF(1012KB) ( )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探讨预防性接触隔离集束化措施对预防ICU患者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的效果。 方法 收集660例ICU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预防性接触隔离集束化措施分为预防性接触隔离组和非预防性接触隔离组,其中预防性接触隔离组为177例,非预防性接触隔离组为48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1 ∶ 1匹配。匹配变量包括入院途径、是否有手术史、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是否为感染性休克、是否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C反应蛋白、入住ICU时长,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07例,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APACHE Ⅱ评分等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接触隔离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2.4%)低于非预防性接触隔离组(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高风险患者实施预防性接触隔离集束化措施对降低ICU院内感染率有一定的效果,但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未见明显降低。需要进一步研究将经验性预防接触隔离转变为科学精准筛选高危人群,并进行标准化预防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U护士的谵妄护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汪萍, 劳月文, 陈香萍, 董莲莲, 宫晓艳, 庄一渝
    2025 (9):  1112-1117.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6
    摘要 ( )   HTML ( )   PDF(846KB) ( )  

    目的 调查ICU护士的谵妄护理能力的现状,分析和探讨ICU护士的谵妄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1月—5月浙江省5所综合医院的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护士谵妄护理能力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ICU护士谵妄护理能力的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护士谵妄护理能力的相关因素。 结果 ICU护士谵妄护理能力总分为(88.41±15.11)分,其中管理流程维度中的各条目得分最低,为(3.15±0.75)分,预防维度中各条目的得分最高,为(3.35±0.62)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在医院等级、是否为专科护士和是否参加过谵妄相关培训是ICU护士谵妄护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护士的谵妄护理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在管理流程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所在医院等级、是否为专科护士和是否参加过谵妄相关培训是影响ICU护士谵妄护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维度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士职业发展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整合式危重症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杨小娜, 徐彩娟, 张玉萍, 王丽竹, 李茜, 葛澜, 兰美娟
    2025 (9):  1118-112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7
    摘要 ( )   HTML ( )   PDF(866KB) ( )  

    目的 将库伯经验学习理论与整合式教学结合应用于护理硕士专业研究生危重症护理教学,开展探索性、小样本试点研究,评价该教学方案的短期效果与可操作性。 方法 采用名义群体法,形成基于库伯经验学习理论的危重症模块整合式护理临床教学方案框架,包括经验感知、理解观察、评价概括和实践应用4个学习阶段。邀请护理研究生教学、危重症临床护理教学及临床护理专家,进行2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包含5个危重症模块的整合式培训内容。在18名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危重症护理专科能力培养中进行应用,采用迷你临床演练量表(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评定量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其短期效果及可行性。 结果 培训前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Mini-CEX得分为(3.17±0.65)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评定量表得分为(120.61±17.10)分;培训后Mini-CEX得分为(6.00±0.55)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评定量表得分为(139.22±7.10)分,培训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该教学方案的总体满意度为96.67%。 结论 在库伯经验学习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整合式危重症护理教学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能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培训研究生的危重症专科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证据综合研究
    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及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宋萍, 胡敏, 曾洁
    2025 (9):  1124-1130.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8
    摘要 ( )   HTML ( )   PDF(1218KB) ( )  

    目的 总结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评估及护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网站及数据库中CIPN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20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结果 最终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5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11篇。从多学科协作、评估时机与内容、预防、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健康指导6个方面对CIPN评估及护理的证据进行汇总,共得到22条证据。 结论 建议医护人员在应用证据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种类、化疗方案充分评估患者发生CIPN的风险,基于化疗药物种类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并结合患者体能状况、步态、个人偏好制订适合的功能锻炼计划,实施个体化生活方式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重症护理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
    邹颖, 陈偶英, 丁俊豪, 刘苹, 李妮吉娜
    2025 (9):  1131-1137.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19
    摘要 ( )   HTML ( )   PDF(1121KB) ( )  

    目的 分析危重症护理领域文献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20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收录的危重症护理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3软件分析。 结果 纳入文献4 288篇,发文量呈增长趋势。高频关键词有“palliative care”(安宁疗护)、“mechanical ventilation”(机械通气)等;共生成“palliative care”(安宁疗护)等14个聚类标签、“early ambulation”(早期下床活动)等25个突现词;研究热点主题涉及“palliative care”(安宁疗护)、“moral distress”(道德困境)、“prone position”(俯卧位)、“mechanical ventilation”(机械通气)、“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重症监护后综合征)等内容。危重症护理领域安宁疗护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基础护理质量到危重症护理专科化的纵向发展,数据赋能与新兴技术融合推动危重症护理智慧化转型是研究趋势。 结论 2020—2024年危重症护理领域研究热度持续攀升,研究范畴不断拓展,涉及人文护理、心理健康促进、危重症护理技术的质量改进、康复护理、智慧护理等方面。未来仍需要加强多学科协作、积极探索与总结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热点,为促进危重症护理领域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经PICC监测中心静脉压的范围综述
    许欣, 王紫馨, 王巍, 封秀琴
    2025 (9):  1138-1143.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20
    摘要 ( )   HTML ( )   PDF(1071KB) ( )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的相关研究,明确经PICC监测CVP的可行性、准确性,材料选择,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从建库至2024年8月31日发表的关于PICC监测CVP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其中19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篇为Meta分析,多数研究比较了经PICC和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测量的CVP结果,两者存在高度一致性。PICC测量CVP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胸腔压力变化、管道通畅程度、管道固有阻力、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前端开口类型等。 结论 PICC测量的CVP值与CVC的测量值具有一致性,在患者需要监测CVP指导治疗,但因时间因素或患者自身原因无法进行CVC置管时,可以使用PICC进行CVP的测量,但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导管的选择及规避引起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燕琴, 范丽君, 章蒙怜, 张婉, 李彩月, 赵华
    2025 (9):  1144-1148.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21
    摘要 ( )   HTML ( )   PDF(778KB) ( )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的表现,危险因素众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该文综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的构建方法、基本情况、预测性能和预测因子等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以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王园, 吴慧玲, 邵乐文
    2025 (9):  1149-1152.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5.09.022
    摘要 ( )   HTML ( )   PDF(584KB) ( )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准确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助于制订个体化干预策略、优化临床管理流程并改善母婴结局。该文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评估工具等进行综述,为临床选用适宜的评估工具,以及开发新型的特异性工具作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